曹Sir經常提醒我們要﹕「止蝕不止賺」、「溝上不溝落」;信報的「EJFQ信號」更把曹Sir的格言系統化,為投資者提示出種種勢頭訊息。然而,大家有沒有認真地思考過一個問題﹕「為什麼要止蝕?」
事實上,普某自己最初對此亦沒有深刻的反思,只是當作一個操作守則(Trading Rule)去遵守。直至普某跟部分散戶好友們閒聊時,發現他們對「止蝕」不以為然。一般來說,他們的第一個反應是告訴普某他們的輝煌投資成績—在某一隻股票崩盤時,膽大「心細」,成功溝貨並獲得豐厚回報。
通常,這類散戶是基礎分析的信徒。他們研究過公司的基本營運狀況、財務報表,然後才對該公司的股票投下信心一票。「既然對公司的業務充滿信心,為何不趁低溝貨?」 乍聽起來好像順理成章。然而,普某想提出﹕「萬一我們犯錯了,怎麼辦?」
咱們(指大部分散戶而言,當然包括筆者在內)的基礎分析其實只是我們透過對該公司有限的公開資訊進行分析(註﹕這裡泛指財務報表。分析一間公司當然有其它重要的環節,例如﹕管理層的素質,領袖的魄力個性等。但只有分析員、專業投資者或基金經理才可親身接觸公司管理層,進行質性研究),從而得出看好該公司前景的一個「假設」而已。這個假設是否真確,背後還要有許多重要的條件假定有待確認,例如﹕
1) 我們的基礎分析功夫火喉是否足夠?
公司的會計守則深晦繁多,企業的財技手法層出不窮,散戶是否確信自己可以洞悉一切?
2) 公司提供的財務報表資料是否完備?
財務報表未必提供所有潛在的風險資料,其中一個代表例子莫過於中信泰富(香港上市編號﹕267)於2008年爆出簽下槓桿式外匯合約(外匯accumulator)導致逾150億的巨額虧損。
3) 再進一步,公司提供的財務報表資料是否真確?
公司的財務報表需要註冊會計師核證認可(Certified)。然而,這種做法亦不能保證財務報表百分百真確,其中2001年美國的英隆公司(Enron Corporation)破產例子便是箇中經典案例。
4) 公司從最近一期財務報表公佈後,是否出現重大變化,從而影響其估值?
現時香港交易所只要求上市公司提交中期及年度財務報表。換言之,散戶分析的只是「過去的」公司資料,而不是「實時的」公司資料。期間若果公司出現重大變化,散戶便無法知悉,處於被動的狀態。
引用一個曹Sir早期投資的例子。1974年中,曹Sir經過分析後選中「和記公司」,由每股$8附近一路向下溝貨,直至每股$1,在不到半年間,50萬本金已剩回10萬,損失8成。事後才知悉原來當時「和記公司」的子公司(註﹕沒有在年報中顯示出來 )業務意外大賠三千萬美元,結果要匯豐銀行緊急注資3億元,才避免清算危機。
「止蝕」的精髓在於投資者可以虛心承認自己可能出錯,並把潛在損失降至最低。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希望看倌們在曹Sir的經驗和「EJFQ信號」的協助下,在投資上可以取得滿意的回報。
共勉之。
本文刊登於11年3月18日信報 P.40 - 「專家之言」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