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6月16日 星期四

認識自我與資產配置

上回普某談到不同市況下的資產配置策略,今天跟大家一起討論人生在不同階段的資產配置方案。

當代的投資理論強調投資者應該考慮可承受的價格波動性。然而,理論上,只要一天沒有出售資產,這個價格波動性亦只是賬面的盈虧。況且,散戶跟機構投資者不同,我們無須對其它人的資金負責,亦無須定時呈交年報季報向其它人解釋有關投資決定。故此,對散戶來說,只要不用被迫「埋單計數」,並且自己心裡過得去,即使面對投資逆境,我們實質損失甚微。所以,散戶在投資前必須考慮自己的財務狀況和投資取態。

先了解自己財務狀況

一般來說,25至45歲可以視為累積財富階段。在這個階段,我們有穩定的收入並且不斷發展自己的事業,所以可承受的價格波動性亦會較高,投資組合上的股票比重亦應該相對提高。

65歲以上屬於消耗財富階段,我們已沒有穩定的收入來源。故此,在投資組合上,股票(價格波動性最大)比重應該調低,債券(可提供穩定收入)的比重應該相應提高。

46至65歲的階段的情況較難概述,散戶要審視自己情況,例如還有沒有供樓負擔,子女負擔,自己的事業發展情況等。一般而言,投資組合的股票比重應該介乎上述兩者之間。

舉例說,一個家財萬貫、衣食無憂的人,他當然有面對資產價格大幅波動的財政能力。然而,如果他手上持有一定比重的股票,在面對股市下跌時,他發現自己枕食難安,影響判斷力甚至進而作出錯誤的投資決定。那麼,他的投資取態亦應較為保守。

始終,「睡得好」遠較「賺得多」重要。散戶決定自己的投資組合時,除了要計算清楚自己的財政負擔能力外,亦要忠實地審視自己的內在性格取向。

古希臘戴爾菲城神廟的碑銘刻著「認識自我」這四個大字,表達了人類與生俱來的內在要求和至高無上的思考命題。大哉言也。從形而上層次引伸至形而下的投資操作上,「認識自我」依然是我們的核心課題。正是出於這個原因,投資依然保持著藝術性的一面。

參考資料﹕David M. Darst, 2008, The Art of Asset Allocation - Principles and Investment Strategies for Any Market

本文刊登於2011年6月16日信報 - 專家之言版

2011年6月4日 星期六

按道氏理論的牛熊趨勢配置資產

一般人喜歡把「傳統」與「現代」二分。在物質科技上,當然是舊不如新。普某難以想像今日依然有人願意用「大哥大」電話。然而,投資智慧則未必一樣。前人留下來的經典智慧在今日可能依然適用。普某淺見,認為道氏理論在今日依然是一門投資王道,可以與當代的資產配置投資理論參合互通。

根據道氏理論,股票指數與任何市場都有三種趨勢﹕
1) 短期趨勢(持續數天至數星期)
2) 中期趨勢(持續數星期至數個月)
3) 長期趨勢(持續數個月至數年)

道氏認為短期趨勢難以預測;投資者最重要是認清長期趨勢,又即傳統上說的「牛」「熊」。在不同市況下,投資者的資產配置策略會有所不同[表]﹕

在牛市一期,散戶應該開始建倉,並積累股票。在這個階段,儘管公司業績未見起色[註﹕財務報表未能反映實時狀況],有遠見的散戶開始洞悉市況即將扭轉,開始建倉,購入那些恐慌拋售的股票。在牛市二期,股價開始穩定上漲,公司盈利亦開始見好。散戶的股票持倉比例亦應該調整至最高,以謀取最大的利潤。在牛市三期,所有信息都令人樂觀,大藍籌股價不斷累創新高,二三線股亦被炒個不亦樂乎,雞犬皆升。然而,這個時候,有遠見的散戶開始要居安思危,逐步減少股票持倉比例,準備迎接驟來的熊市。

當市況逆轉時,資產組合便要趨向「防守性」,亦即一般所謂的「保本」。這時,散戶可以加大優質債券倉位,多持現金,保持高流動性。然而,由於債券價格與息口持反向關係(即加息會導致債券價格下跌,反之亦然),故此在熊市時特別要留意息口走向。如果息口趨勢向上,(例如美國70年代時的情況,在債券持倉部分,投資者便應該減少長債持倉,加大短期債券頭寸。) 如果預期息口預期低企(例如日本90年代情況),則債券持倉便應該側重長期債券。

《孫子. 軍爭篇》曰﹕「其疾如風,其徐如林,掠奪如火,不動如山。」投資儼如行軍打仗,必須審時度勢,進退有度,才能獲得滿意的回報。回首恒指32000時,如果我們真的做到心如止水,手持現金,不動如山。我們的投資回報是否已勝於終日追逐股票貼士和號碼的散戶?共勉之。

本文刊登於2011年6月3日信報p.42 - 專家之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