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5月11日 星期三

買多少股票?

普某偶爾也會客串擔任「打電話、問股票」的主持[電話號碼是本人手提]。
通常,普某的朋友會開門見山,說出一間公司名稱或股票號碼,然後問普某應否購入。一般而言,朋友甚少透露他們手頭上有多少資金、想買多少手…只是想要簡單一句﹕「買、還是不買」。久而久之,普某心裡有個疑問﹕「買多少股票」這個問題會否較「買甚麼股票」重要?

「買多少股票」屬於一個資產配置(Asset Allocation)問題。當代的投資理論會將不同性質的投資產品分類,主要包括股票、債券及貨幣市場(Money Market)工具。根據統計數據,股票回報具備長期的成長潛力,但是其價格波幅會大於債券,而債券回報及價格波幅又會大於貨幣市場(見附表)。當代的投資理論就是嘗試找出不同風險承受能力人士的最優化(the optimal)投資組合。

那麼,這套理論對散戶來說又有甚麼啟示?

舉一個大家都親身經歷過的例子﹕大家都記得金融海嘯前,恒指曾一股作氣升上32000點,然後向下俯衝,直插11000點,然後再來一個大轉勢,反彈一倍至現時大約24000點。情況儼如玩「跳樓機」一樣。大家都知道患有心臟病或高血壓人士不適宜玩「跳樓機」;同樣道理,如果散戶投資者本身的財務狀況並不能承受資產價格大幅波動,那麼他購買股票的比重也應該比能承受高風險人士為低。

傳統投資智慧亦有類似的觀點。例如一代傳奇投機客科斯托蘭尼(Andre Kostolany)在其自傳亦提醒散戶注意購買股票的數量﹕「許多分析家和經紀人在評價有價證券時,將之區分成投機型和保守型,我認為這種區分過於膚淺……重點不在大家投資股票的品質,而是投資的數量,如果一位大資本家用少量的錢,購買一種相對沒有把握的科技股,那不算是投機,而是計算過風險的保守投資。但如果是一個小人物用超過自己資產的金額,也就是透過融資購買「最安全」的標準股,才是非常危險的投機。」

說到這裡,普某忽發奇想。假如有一天,有位散戶朋友致電「打電話,問股票」phone in 節目,說﹕「我現年35歲,有1百萬流動資金,每個月淨儲1萬元,可以承受高風險,我應該買多少股票?」
不知道那些金融專材會如何回應?

本文刊登於2011年5月11日信報p33 - 專家之言

1 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