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5月19日 星期四

發揮資產配置協同效應

下象棋時,我們會先瞭解不同棋子的走法和功用,然後才會研究不同子力配置下的進攻方案。投資儼如博弈一樣。我們要先瞭解不同資產類別的特性和功用,然後才可以研究出最適合自己的投資方案。

對一般散戶而言,最常見的資產類別可以分成股票、債券、現金三大類,有關的資產特性和風險可見附表﹕

當代的投資理論要求設計出讓投資者預期獲得最大回報同時,讓「風險」(價格波動性)減至最低的投資組合。這裡牽涉一個「相關性」(Correlation)的概念。舉例說,根據歷史數據統計,股票與債券這兩個資產類別通常會呈現負相關性 – 即股票價格升時,債券的部分價格亦會下跌;反之亦然。於是,當代的投資理論透過數學運算,指出一個投資組合如果同時擁有一定比例的股票、債券和現金,其風險與回報之間的關係會優於單獨持有各類資產。

當然,作為散戶,我們未必需要完全瞭解這套理論的證明和運算方法;即使如此,我們依然可以從這些理論獲得一些啟發﹕

1)在投資決策前,我們要先考慮自己可以容忍的資產價格波動幅度;

2)由於可容忍的波動性牽涉個人財務狀況能力;由此可以推論出,每個人的可容忍水平亦不會一樣;我們沒有必要跟身邊的人比較投資組合;

3)每個人在人生不同階段的需要、賺錢能力和消費模式亦不一樣。所以,即使是同一個人,在不同年紀的的可承受資產價格波動能力亦不相同;

4)由於各類資產有其特性,在不同市況下會發揮特有的功效;故此,資產配置是一個動態的行為,應該隨著市況變化而調整策略。

在往後的文章裡,普某會就上述幾點啟發再作討論,一起研究如何策劃出屬於自己的資產配置組合。

正如雙炮的進攻變化不及炮馬。過河卒雖然並不顯眼,但如果配合炮馬一起進攻,威力便會倍增。認清各類資產的特性,妥善配置資產,便可產生「協同效應」,令投資事半功倍。祝願大家的投資可以得心應手,共勉之。

註1﹕當代的投資理論常用「風險」一詞;然而,普某與散戶好友交談時,發現很多時他們會把這個「風險」誤解成傳統投資智慧裡,買下一間公司股票,因公司倒閉而招致損失的那種「風險」。為免誤會,普某會用「價格波動性」一詞代替「風險」。

註2﹕普某曾考慮刊登圖表以協助說明;惟普某的好友在看過有關圖表後,紛紛表示「望而生畏」,刊登出來有機會令散戶讀者卻步。有見及此,普某的專欄只會以文字和例子盡力說明。

參考資料﹕
David M. Darst, 2008, ”The Art of Asset Allocation – Principles and Investment Strategies for Any Market”










本文刊登於2011年5月19日信報 p.38 - 專家之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