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4月23日 星期六

中國經濟的深層次矛盾

中國在美國金融海嘯中上了寶貴一課—就算是最自由的經濟體制,也必須要有適當的規範,否則可能會導致整個金融市場崩潰。中國的當務之急,就是要找出潛在風險,加強規範,避免出現過大的泡沫。

《21世紀經濟報道》引述消息指出,中國地方政府的隱藏負債可能高達8萬億元(約佔09年GDP24%)。所謂隱藏性債務,是指地方政府透過融資平台公司向銀行借款,故此類借款並未計入官方的負債數字裡。事實上,中央政府亦已察覺問題的嚴重性。早前,總理溫家寶在國務院第四次全體會議上已經提出要「盡快制定規範地方融資平台的措施,防範潛在財政風險」。然而,當中涉及中央與地方政府的深層次矛盾,規範工作面臨重大阻力。

深層次矛盾是指中央與地方政府的收入分配。2002年以前,企業所得稅全數納入地方財政。中央政府為了增加收入,規定企業所得稅由2002開始改為國家地方按比例分享。2002的比例是50:50,2003年之後,中央佔60%(國發[2001]37號文件)。為了彌補地方政府開支,中央容許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總款全額納入地方財政(國發[2006]31號文件)。2009年,受金融海嘯影響,中央為實現「保八」目標,推出4萬億元的基建投資方案,其中地方政府需要自籌其中的2.8萬億配套資金。地方政府為了籌組資金落實基建方案,紛紛成立融資平台公司向金融機構貸款。這類公司取得貸款後,部分資金更會流入房地產市場,推高當地土地使用價格,間接增加地方政府收入。

中央和地方政府都知道,只要泡沫越滾越大—去到「大至不能倒閉」的地步,則壞賬最終會由中央政府負責。現時,雙方正在進行一場博弈﹕中央盡力防範地方政府貸款繼續膨脹。但另一方面,地方政府會盡力維持現有格局,甚至加快投資步伐。今年3月,湖北省宣佈12萬億元的基建投資方案(3倍於中央基建投資金額,10倍於全省GDP總值)就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

站在地方政府的角度去分析—中央政府可以用的手段實在不多﹕收緊貨幣供應會導致經濟增長難以達標。以行政手段「宏調」市場只會令市場急劇波動,重蹈04年覆轍(04年由於國內經濟過熱,中央推出一系列嚴厲的宏調措施,最終導致房地產市場急速萎縮,股市崩潰)。以市場手段(透過利率)調控經濟,則只會在內地銀行對貸款項目作出嚴格的風險和回報審批時才有效用(引用林毅夫先生意見,詳見搜狐財經﹕09年12月24日)。

站在中央政府的角度去分析,短期內只有從杜絕地方政府的融資源頭著手。財政部已經明確指出,嚴禁地方政府為融資平台公司提供財政擔保,增加她們的融資難度,希望可以阻遏泡沫蔓延。但從長遠來看,問題的根源是一個中央與地方政府出現深層次矛盾所致。因此,中央應該全面檢討現時的收入分配格局,研究將地方賣地收入納入中央財政,避免日後為地方政府提供推高土地使用價格的誘因。

節錄黃元山評語
A well researched article. I like the thesis of the game-theory between the local government and the central government, which also shows the limit of economic analyses without political insights. Would be great if the author can have a sequel to his article appearing on the political section (half joking).

本文刊登於10年4月23日信報p.40 - 「理財投資」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