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4月13日 星期三

誰補貼了資本家?

郭凱的經濟學札記《一沙一世界》是一本非常出色的知性讀物。借用人民銀行副行長易綱的話﹕「它充滿了對世界的理性思考,從經濟學視角為一些社會關注的問題提供了新的見解。」筆者開卷後,愛不釋手,挑燈夜讀把它一口氣看完,啟發良多。以下是一些讀書札記,以供拋磚引玉﹕

書中其中一篇文章—「便宜的中國貨犠牲了誰」,指出現時中國事實上正在為外貿進行了隱性的補貼,節錄其中一個論點如下﹕

根據清華大學白重恩教授和北京大學盧峰教授等人的研究,中國的真實資本回報率大約是10%左右。而中國的實際存款利率接近0[註﹕香港的情況相似]。也就是說,老百姓把錢存在銀行裡幾乎是零利息的。但這些錢被貸出去之後,能夠創造10%左右的回報。這些回報,最終都被銀行和企業分了。……中國的企業很多都是出口企業,這些企業因為可以獲得非常便宜的資本,所以能用更低成本生產,用更低的價格出口,最後讓國外消費者享受便宜的中國商品。中國居民存款大約有20萬億元,一年10%的利差就是2萬億元。假設外向企業獲得其中四分之一的貸款,也就是一年5000億元。這5000億中不少最後都變成了對國外消費者的補貼。

讀過此段後,我如遭雷擊。不過,令我感到驚訝的並不是中國對出口的隱性補貼金額,而是聯想起香港的情況﹕

郭凱上述文章的其中一個背後論點是中國的金融市場並不成熟。
一般百姓沒有辦法把自己的盈餘進行資本增值﹕
內地的股市炒風熾烈,形同賭場、一般百姓不敢貿然入市賭博,可以理解;
內地的債市並不歡迎一般散戶;
內地的樓市更不是一般百姓可以承擔得起;
如此一來,除了存在銀行、眼巴巴看著自己辛苦儲下來的血汗錢補貼資本家外,還有什麼選擇?

反觀今日的香港。誠然,我們的金融市場遠較內地成熟。一般人也可以透過不同的渠道去投資。然而,如果大家只選擇把錢存在銀行[註﹕現時HIBOR低至接近0,反映銀行結存了大量資金]、而不去想辦法為自己的資本增值。那麼,我們辛苦掙來的錢,亦只會透過銀行以低利率借貸,去補貼商家的出口成本、或炒家的資金成本而已。當前,香港的仇富情況嚴重。兩極化的爭論不絕於耳。但是,咱們又有沒有想過,自己是否補貼資本家的其中一個幫凶?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